说课稿

时间:2024-09-18 16:54:51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9篇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如梦令》之“昨夜雨疏风骤”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拓展阅读《诗词五首》中的其中一首。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作品,感情和意境的创造和上别具一格。它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不满侍女的回答,连声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学法

读:(1)朗读,进行初步的理解性的朗读,要注意字音的正确,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移位,不破句,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分析完课文再进行欣赏性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2)速读,带问题速读,解决问题。

(3)品读,古代诗词要仔细品读,才能领会其中意境。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要求。

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老师的质疑,相互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练:(1)进行诗词背诵训练,培养学生背诵,领会诗词的能力。

(2)进行诗词再创作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这首词,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步骤

一、导入课题:

让学生听《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老师:这首歌好听吗?知道歌词是谁写的吗?

老师: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一种文学形式,这种形式叫做“词”,

关于词,大家知道多少?(请学生介绍自己对词的认识)然后课件出示有关词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了解词。

刚才我们听的歌中歌词的词牌叫《一剪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

课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写的,要想很好地了解这首词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对作者有一些了解。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去认识一下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

二、走近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读】

听名家朗读(注意读音、语气)

初读课文,认识字词,疏通文意。

同桌互读(注意纠正同桌的读音、节奏)

分别请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疏】

结合注释,参看材料,找出你觉得理解困难的词句

大致理解课文意思。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

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品】

“昨夜雨疏风骤”:请思考,这是什么时候的风和雨,又是怎样的风和雨?

“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浓睡”?把“浓睡”改为“沉睡”、“酣睡”好吗?为什么?“不消残酒”暗示着什么?

(用“浓”来形容睡得沉,不但很新颖,而且联想意义很贴切。浓和酒联系在一起,浓睡和残酒,在文字上是反衬;但在意义上却是因果。因为浓睡,所以醒来,残酒还没有完全消退。“浓睡不消残酒“暗示着她喝酒是用来消愁的啊!)

“试问卷帘人”:女主人公会怎么问?她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 “试问”只是小心翼翼地问的,“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只因为她太在意那些花儿,不忍看它们凋零了啊!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为什么卷帘人会回答“海棠依旧”呢?

(只是因为卷帘人对这些花可不像诗人那样敏感啊,而且是一点也不敏感,所以她才会回答“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为什么要用两个“知否”?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用疑问来肯定,比用肯定更加肯定,而且连用两个知否,说明诗人很坚定,很固执,不相信你亲眼看到的,只相信我自己想象的。应该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读。)“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 ……此处隐藏12656个字……教学重点:

1、识记与书信相关的常识。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典雅舒展的特色。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议论散文的特点。

2、领会作者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探寻精神和对崇高友情的的赞扬之情。

六、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生成法法完成本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七、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会答”向“会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设计是: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些我们的至爱、至友、至亲不会常伴我们身旁,他们流转迁徙,天南地北,是什么在维系着这一份至纯至真的情感呢?是的,是思念。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承载着这份绵绵不绝、浓浓可嗅的思情?或许是那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抑或是怀里早已干枯的柳枝。可惜啊!明月只可远观,不可抚摸,而那柳枝虽可观,可触摸,但却是无声无言。唯有那一封书信,是看得到的回忆,是摸得到的思念,是品得出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柯灵,一起来回味一下书信对人类的恩泽,或许《鱼书》一文会勾起你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对不在身边亲朋好友的思念。

课前预习,解决重点字词。

(二)初读文章,质疑探究

古人云:学而不通则读,读而不通则思。足以看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连接学和思的桥梁。陶继新老师就很强调读的作用。在读的时候,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他们在文本范围之内以及适当的拓展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质疑。然后把本组最有价值的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接下来有另外的小组解答,教师适当的点评。(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培养他们研究性阅读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前人还未触及到的地方,来获得一种独特的感悟。大家知道“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其实任何文本的阅读都没有一种固定的阐释,只要解读合乎情合乎理即可。)

当然一些基本的疑问应该了解:疑问:①鱼书的由来?

②为什么用鱼书作标题,有什么好处?

③作者为什么要写匿名信这件事?

④“从不谒人贪过客,惯迟作答爱书来”是什么意思?

⑤作者通过对“写信”、“收信”往事的感悟与回味,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再读语言,品味鉴赏

鼓励学生自主鉴赏:侧重点情感方面或语言方面 ,例如:

①“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形体隔绝的痛苦便可取偿于精神的密接。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

②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舒畅,近乎薄醉。

③但聚散无常,即使亲如家人,也难免彼此参商,天南地北,各奔前程。

④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 ⑤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们“灵魂的黑暗”,使“生存有了一点光彩”。

明确: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反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

(四)沉淀思想,争鸣交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纸质的书信似乎淡离了我们的视线。因而有人说网络的推广、电话的普及,还用得着写信吗?接下来我们就这一话题进行简短的辩论,正方辩题是:当今社会离不开纸质书信。反方辩题是:当今社会用不着纸质书信。

(五)课后作业

1、查找书信的相关典故。

2、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

说课稿 篇9

1、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设计中的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质疑-自学-讨论-交流”活动展开:问题由学生提出,答案由学生找出,评价由学生判定。

2、“以学定教”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角色。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本教学设计的整个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质疑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在质疑与释疑中建构着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着自己的数学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在研究“整数”、“整数中的两个特例“1”和“0”、“小数”有没有倒数时,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的,而是经过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来的,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问,然后辩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上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篇五: 对张建霞所上的教研课《倒数的认识》进行的评课

听了张建霞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收获很多。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具体评议如下:

1、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

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环节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

2、充分体现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同时教师能做到引导到位,导、放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给自己所列举的数,通过观察去分析特征,引出倒数这个新名词,让学生试着相互说,得出了两种不同的说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推敲,得出倒数的概念,求倒数的方法是由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出整数、小数的倒数,交流汇报,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3、知识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

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对概念的认识,从意义到求倒数的方法都是由学生来尝试、探索,效果非常好。对0和1有没有倒数的认识更是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验证。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