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集合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一、课题选择
1、家用电器种类繁多,学生每天都在接触它,很熟悉,研究它,学生有兴趣。
2、家用电器铭牌上的信息涉及到的初中物理知识多。仔细研究它,可以说涉及到了初中物理中的所有重要的电学知识和大多数力学、热学中的重要知识。
3、把部分物理基础知识融入到家用电器铭牌中,复习课中基础好的学生没有炒现饭的感觉,基础差的学生也没有听天书和与己无关的感觉,相反可使他们感觉到物理知识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很实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激情,在复习课中达到人人有所收获的目的。
4、便于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家用电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从而加深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家用电器铭牌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物理现象的习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家用电器铭牌上部分参数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难点: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
即将毕业的九年级学生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准备考高中的学生在认真听讲,认真学习,没有学习目标的同学上课心不在焉,而复习课,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认为是在炒现饭,上课时不随教师的思维转,其实他们只是掌握了书本上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放到一些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考查他们的各种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无法下手了。
五、教法设计
1、情景讨论法:通过拍摄一些家用电器的铭牌图片和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交流法: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3、协作教学法:教师以指导者身份从旁协助,
六、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法上主要是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大胆进行讨论、学会倾听、评价和自我反思,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七、--
教学准备
前一个星期布置学生双休日到家电城或家电维修部去认识各种家电,并观察和记录各种家电的铭牌,对不了解其意义的参数请教家电销售人员和维修人员。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说课稿 篇2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平移与旋转》第一节《图形的平移》。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设计说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平移的定义、特征和要素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定义、特征及要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第二方面: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这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鉴于教材内容特性是探索平移特征,要素,便于进行生成性学习,故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联系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来理解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另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第三方面: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 (二)新课讲解 (三)反馈练习 (四)平移动画欣赏 (五) 小结并布置作业五个部分.
(一)创景引趣
我在教学开始讲述20xx年南京江南大酒楼成功完成整体平移,世界上拥有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国家为数不多,而我们中国人能够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这样在引入新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二)新课讲解
在新课讲解中我又具体分了几个小环节。
1、为了使学生对本节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首先出示学习目标:
2、探索新知
观看运动图片及动画。如:电梯、缆车、火车、吸尘器等。(小组讨论)以上几种物体的运动前后有什么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 ……此处隐藏13559个字……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三)先练习,后演示
(四)学生探索性总结,教师纠正并补充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可用FLASH模拟一个场景),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及时提出:“喜欢这美丽的画面吗?打开课本你会发现自己很快也能制作这么好看的图画。”利用这种设计引导学生去自主研读教材。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学习任务,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获取新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理解的难点,我主要设计三种方法进行突破:
1、研读教材
2、同学间合作讨论
3、教师巡回指导。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让学生明白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各种各样,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
(三)、先练习后演示
学生在明确了教学任务,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之后,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时教师应把握时机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创作一幅作品,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让学得好的学生通过投影设备演示操作过程。这样可以让那些自学能力差的同学及时的学到新知识,不至于掉队。(分层教学)
(四)、学生探索性总结,教师纠正并补充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用“这节课,我学会了……”、“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会做……了”这样的形式来让学生总结,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纠正或提示学生,并且显示相应的内容以课件形式展示出来。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使知识成为一个体系。
五、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思考一个问题:“你能否把你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生活、学习中的吗?”
(突出说课中的亮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
1、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教师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2、 协作学习,交流的方式只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学。
说课稿 篇10一、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而苏洵的《六国论》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作者正是通过论古来寄托自己的感慨,针砭宋代当时的外交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言文教学要把握文意,学习文言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新课标》和《考试说明》都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种阅读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不能扫清文字障碍,读懂文章,一切鉴赏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的教学重点首先就确定为对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由于《六国论》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论证严密,它以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议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所以我制定的难点是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和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2、能力目标: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学习并实践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四、教法和学法
想要使学生实现“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目标,我主张对课本中的文言文做到“字字落实”,对课本中的文言知识要切切实实掌握。因此,在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我选择了朗读法、勾画圈点法、批注法等进行学习。在学法上以朗读法讨论法为主。
五、教学过程这篇课文设计了四个步骤
(一)导入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我将苏洵大器晚成的求学经历故事制成课件,向学生展示,这样可以缩小学生与历史人物、文言文的疏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讨论,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重视积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归纳文言基础知识,可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教师适时点拨解惑,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这种归纳方法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常规工作。
(三)课文内容分析
在鉴赏文章时,我特别注重教学的出发点,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而不是从老师的教出发,教学的思路遵循学生的欣赏思路,我努力帮助学生习得鉴赏文章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从感性走向理性,步步深入,逐渐拓展。
第一步,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所感受到的这篇文章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是对课文的最直观的感受,是感性的。因为《六国论》特征明显,不足600字的文章,不枝不蔓,脉络清楚。
第二步,本文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典范,我请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呈现出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的特点。在交流讨论内容时,带领学生完成文章结构图,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剥茧抽丝,一步一步有意识地感受文章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的特点。通过探求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探求文章是如何围绕论点开张评论的,感受说理的雄辩力量和艺术性,让他们从感性走向理性,学习这篇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部曲”议论文范式。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着重体会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受逻辑的力量。
第三步,通过分析课文最后一句中四个“后人“的理解,引出写作背景,了解苏洵的写作目的。了解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的思想。
第四步,文本探究:思考六国灭亡的教训在当今世界形势下的借鉴意义。
(四)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将《六国论》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结构安排加以实践,写一篇小论文,这样让学生不仅学习,而且实践,既加深理解,巩固成果,又把“读”与“写”沟通起来,实现教学目标。
附板书
六国论
苏洵
弊赂秦而力亏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在
赂
秦不赂者以赂者丧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玛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