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

时间:2024-09-18 16:34:25
《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四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四首》教案1

教学重点:

1、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3、熟读背诵

学习过程:

春望

一、导入:

【诗人简介】

杜甫:字子美,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而被称为“诗圣”和“诗史”。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为现实主义诗人。

【创作背景】

本诗属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年757年,当时杜甫46岁,时值安史之乱,他羁居在沦陷后的长安。

二、学习诗词的切入点?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朗读理解

杜甫:忧国伤时,催人泪下

安史作乱,长安沦陷,大唐王朝盛极而衰。诗人杜甫目睹长安人民的惨祸,想到自己一家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万般感慨,融于笔端,挥笔写下千古传颂的《春望》。

这首诗从“望”写起,以“愁”作结。前四句写春望之景,后四句抒春望之情。首联从大处落笔,总写眼中所见。上句蕴含山河依旧、国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极写城池残破、满目疮痍的荒芜景象,深切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心情。颔联两句最为感人:鸟语花香,明媚春光,往往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却见花开而落泪,闻鸟语而惊心,春光愈是烂漫,内心愈是伤感。这里色感相连,声动相应,景随情移,情随景生,匠心独运,感人至深。颈联则更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真挚。尾联正面描绘诗人自我形象,收束全篇。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深广忧思。

四、作者的感情

触目伤怀、忧国思家

泊秦淮

一、【诗人简介】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城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七绝。

二、朗读理解

杜牧:讽刺辛辣,悲痛深沉

杜牧的诗伤时忧国,洒脱俊爽,境界廓大,含义深刻。《泊秦淮》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融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点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由歌曲之靡靡,引出“不知亡国之恨”。这两句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可谓讽刺辛辣,悲痛深沉,感慨无限,堪称绝唱。

三、作者的感情

借古讽今,对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诗人简介】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号放翁。一生最大抱负就是收复失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创作背景】

此诗为陆游68岁所作,此时年老体衰、闲居故乡。

二、朗读理解

陆游:国忧难忘,炽热情怀

驰骋沙场,光复河山,是陆游一生最大的抱负。在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爱国主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正是一首雄浑慷慨、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光辉诗篇。前两句写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僻野,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惫;“村”而“孤”,处境也属艰难。但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荣辱,念念不忘的还是“为国戍轮台”。其拳拳忧国之心,何其感人!后两句诗气势更为高昂,显出诗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全诗感情激荡,气势轩昂,成功塑造了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爱国老英雄的高大形象。

三、作者的感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过零丁洋

一【诗人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有《文山先生全集》

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次年正月,元军占领了临安,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屈。1278年元军再攻,文天祥被俘。元将强迫他写信投降,他将自己所写《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元将,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元将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1283年,文天祥遇害。

【创作背景】

被俘押经零丁洋时所作

二、朗读理解

文天祥:舍生取义,千古绝唱

《过零丁洋》是爱国诗人文天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绝不屈膝投降的民族气节的壮丽诗篇。首联两句回顾自己的战斗历程。“寥落”二字既暗示对苟且偷安者的愤激,又寄寓自己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感伤。颔联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抒写。四年的艰苦奋战,结果仍不免山河破碎,像狂风吹散了的柳絮一样。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怆然!五六句紧承前句进—步渲染。回想惨痛经历,不禁触景生情,内心备感凄凉。这一联将“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富含感情色彩的地名连用,语意双关,悲凉满怀,可谓诗海绝唱!最后两句豪情满怀,慷慨悲壮,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坚定决心,从而凝聚成一种超越时空的不朽的民族精神。

三、作者的感情?

宁死不屈

《古诗四首》教案2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

理解 ……此处隐藏9441个字……学会4个生字,理解8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会背四首诗,会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4.感受四首诗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解,通过自学,一字一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教学难点:注意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四、录音机、小黑板或投影仪等。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春日》《游园不值》中的4个生字。

2.借助注解说说《春日》《游园不值》的意思,并熟读背诵两首诗。

3.感受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自然美。

(二)教学过程

1.揭题:21诗四首(板书、读题)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古诗二首》(《山行》《江雪》,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唐朝是诗歌鼎的朝代。宋代也是诗歌创作繁荣、优秀诗人辈出的朝代。这一课时,我们学习《春日》《游园不值》。

2.出示诗题《春日》(板书、读题)我们先学习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

(1)谁能说说诗人朱熹的情况?(学生可以看注解①说说,也可以离开注解,根据自己知道的说。)

(2)轻声读读《春日》,要求自己学会生字,读通古诗。读后作自学检查:①泗(sì)通过查字知道:泗水,是山东的一条河流,。②指名一,二位同学读诗,看看是否会读了,即读准音、不尜字、读得较畅。

(3)理解诗意,再读注解②—⑥。

②指名一条说说注解思后,让学生接着说说不得1、2句的诗意。

③集体评议、补充、纠错后,教师进行指点。(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这两句写了诗人春游时看到的景色: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去泗水,寻长优美的景色,河边无边无涯的风光景物,一时间变得焕然一新。(要注意求同存民思维。如第1句注解,可把"寻芳"放在前面,可放在后面,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说说。)

④按同样的方法,读读、说说第3、4句。评议纠正后,教师以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正确答案,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的感受:春游中,我很容易地认识了春天的面貌,百花吐艳,成紫千红。告诉学生最生一句是传颂的佳句。(理解后再读读3、4)句。

⑤熟读全诗,为以后背诵作准备。

3.学习《游园不值》。

(1)读注解①了解作者叶绍翁。同时审题。不值:没有要访问的人。全题意思:去游园,主人不在,没能到园内去。

(2)初读,《游园不值》,读通诗句,自学习题个生字。(屐(jī)苔(tái)扉(fēi)意门)

读后进行检查。

(3)理解诗意。

①读诗,并揣摩注解③④,如果其他词语不懂也可提出讨论。(怜:怜惜屐:鞋)

②学习1、2句,自学后指名说意思,进行评议,补充、纠正。

③本诗诗意较难理解,教师指点后通过投影出示1、2句出意: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小径上的苍苔,怕别人的木鞋把它踩坏,所以把柴门关上了。(注意"应"理解为"大概",1、2句之间还就补上"园门关上了"。)尽管诗人轻轻敲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

④按同样的方法,读读、说说第3、4句。评议纠正的基础上教师出示3、4句意,并指点(可用投影):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杏,联想到满园春色,形象地反映春天的勃勃生机,蕴含深刻哲理,一切富于生机的东西是关闭、压不住的。)这个句子与"忝紫千红总是春:一样,成为传颂的诗句。

(4)熟读全诗。

4.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做作业本第3、4(1)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望湖楼醉书》《出净慈寺》,借助注解诗意。

(2)熟读两首诗,感受诗所描绘的自然美。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板书《望湖楼醉书》)读题:这节课我们先学这首诗,用上节课同样的方法学习。

(1)看注解①了解作者和诗题。苏轼(1037—1101),宋代最负名的诗人之一。曾在杭州任过太守。苏堤之名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诗人的。望湖楼在西湖之边。

(2)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注解②③理解翻墨跳珠.

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讨论解决.

③指名读诗句1、2句,理解词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纠正。

④出示两个句子的正确句意(用投影);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一场暴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它平时的姿态。

⑤按同方法,指名学生说说3、4句的意思,评议纠正。

⑥出示正确句意,教师进行3、4句意指点(投影显示):地面上乔起的大风忽然把云全部吹散了,从望湖楼上往下看,湖水像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它平时的姿态。

(3)指名学生读全诗(评议),齐读全诗。

2.学习《出净慈寺》,揭题、板书、读题、审题。作者杨戌里,南宋杰出诗人。原题是"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意是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与前一首一样是写夏日西子湖美景的

(1)读全诗,读通句子。

(2)理解诗意

①读注解②,再提出诗句中不懂的地方,师生讨论解决。

②指名读诗句,理解1、2句句意,评议,纠正。

③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指导,投影出示两句句意: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风光与四时不相同。(这里的"六月"指农历六月。)指点后再读,并齐读1、2句。

④指名读3、4句,再连起来说说3、4句句意。(评议、纠正)

⑤教师用投影出示3、4句句意,进行指点:碧绿的荷花,红得特加鲜艳。指点后,再读读3、4句。

⑥指名熟读全诗,齐读全诗。

4.作业:作业本1、2题、第4题(2)(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四首诗的理解。

2.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四首诗,并默写。

(二)教学过程

1.自由轻声读诗《游园不值》。读诗,解诗意,看见图,说一段话。(先自己说说,再同桌相互说说,评议。然后写一段话。)

2.轻声自由读其三首诗,再按要求说说课后第1题点词和三个诗句的意思。说后评议。)

3.学生各自读诗四首诗,想想看该如何背,然后自己闭站眼睛试背。

4.同桌间相互背诵,互相帮助,指正。

5.齐读诗四首。

6.听录音背诵,指名背诵、评议。

7.齐背诗四首。

8.默写诗四首。(请两人把诗默写在投影片上)默毕出示两位学生默写的投影片上的四首诗,供评议纠正。

9.作业:作业本第6题。

《《古诗四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