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5-04-04 06:01:52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4篇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参观数学学校,提出分7个桃,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7/3=2(盘)1(个)

2.提出分17个苹果的问题,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17/3=5(盘)2(个)

3.80个梨,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具体操作过程太烦琐,产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求。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过程,分到6盘时,问学生分完了没有,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用分的方法计算有余数除法很麻烦。

4.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二、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回到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 )盘,还剩( )个?

⑵提问:怎样列算式?

⑶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⑷交流反馈下面的问题:

① 怎么想到商是2?

② 竖式里的6、1怎么得来的?

③ 出示学生的错误写法,让学生改正。

④ 为什么不商1呢?如果商1,还剩几个?行吗?

⑸小结:今后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关键要看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这样的除数。

2.教学试一试。

数学学校布置教室:老师有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⑴怎样列式?

⑵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做完之后,互相交流。

⑶展示学生的竖式,相互评价,并交流如何试商。

你是怎么想到商是5的?

3.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⑴比较例题和试一试中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先找到每题中的商和余数,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把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的发现吗?

⑵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如果余数大,就还可以再分。

⑶在一道除数算式中,如果除数是4,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4,除数可能是几?

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

走进数学学校: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每组做两题。

学生做完之后,老师出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说说是怎么想到商几?

比较上下两行题目,发现有什么区别?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参观数学学校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2、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学校有位小朋友叫林林,50个果冻平均分给9个好朋友,每个小朋友分6个。够不够?为什么?还差几个?50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分给2个小弟弟,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口答

播放阿凡提的故事

25张牌,每次最多拿3张,最少拿1张。谁拿到最后一张为输。

让学生回去思考这是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此处隐藏920个字……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认识直角》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教材P77~80。

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会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去判断直角。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建立直角的表象。

教学准备: 三角板、纸片、钟、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角。

1、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角,现在你知道角是由哪几局部组成吗?(指名汇报)

2、谈话:看看这个正方形,你能指出它的角吗?

(指名一生上前指角,指出有4个同样的角)

在纸工袋上有几个这样大小的角?三角板上呢?

3、谈话: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些角都有一个一起的名称,叫“直角”。一般我们还要在直角上标上一个符号来表示直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直角。

二、折角。

1、 谈话:那么你想自身来折一个直角吗?(课件出示例2)

(同学用圆形纸和不规则纸折角)

2、 提问:比较你折的两个直角,有什么发现?

再与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同学分别比较后汇报)

3、提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直角都是一样大小的)

三、找角。

1、谈话:在我们生活中许多地方都有直角,你能从教室里找到其他的直角吗?等会儿要请你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直角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的?

(同学找直角)

2、提问:谁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直角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的?(全班交流)

3、谈话:小朋友真棒,找到了那么多的直角。其实啊,在我们经常看见的钟面上也有直角,你知道吗?(课件出示例1想一想)

(同学交流,教师在钟面上拨一拨,并验证)

4、谈话:当然在我们数学书的封面上也有直角,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呢?

(同学汇报,两种方法。)

下面就请你用自身喜欢的方法找到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同学活动)

5、提问:你找到几个直角?谁来指一指?

(指名上前指一指)

6、谈话: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能用任意两块三角板拼出一个直角吗?

(同桌合作拼直角。

指名汇报,并展示拼出的直角,另请生验证。)

四、画角。

谈话:拼了角后,你想把直角画下来吗?

(同学在书本P74点子图上画一个直角。

指名展示,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怎样验证?

教师在点子图上示范画直角,同学再画一个直角)

五、认识锐角、钝角。

1、 谈话:刚才我们折了直角,画了直角,并知道在生活中 有许多直角。请你再看看这几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哪一个是直角呢?

这个角比直角(小),它也有一个名称,叫锐角。那么这个角比直角(大),名字叫钝角。看一看你们的三角板上有锐角和钝角吗?谁来指一指?

(指名上前指一指)

1、想想做做第4题。

下面的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同学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想想做做第5题。

照下面左图的样子标出其他各图形中的直角。

同学独立完成,指名展示、汇报。

六、练习。

1、想想做做第6题。

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1、想想做做第7题。

在右边的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

七、总结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并会分辨。

过程与方法:观察、交流、操作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纯朴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分辨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情境图、学具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窗二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幅什么画?图片上都有些什么内容?

二、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

1、观察这幅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

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每种物体各由什么图形拼成的,重点引导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时,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主要的牧童、牛开始,到周围的事物。

2、对不同的图形进行分类。

(1)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图形的名称。比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2)平行四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它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明确不同的图形。

3、比一比,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进行比较,明确今天所学的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以前学的都是由不同的面组成的立体图形。

三、课堂练习:

1、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2、画一画

引导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到这几种不同的图形,然后利用手中的图形画一画,在纸上画出各种平面图形。

3、剪一剪

将画出的平面图形用小剪刀剪下来,在剪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不同图形的特点。

4、拼一拼

你能利用手中这些图形也来做一幅美丽的图画吗?

学生拼完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拼出的图画的各个部分都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三、课堂

本节课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